公共服务质量提升丨“诚”管十年绣青山,十里钢城“十分”美

武汉青山十里钢城,从“工业红”变身“生态绿”,昔日的老工业基地如今正在破茧成蝶。

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启动建设、市政设施改造提升、垃圾分类有序推进、非现场执法创新治理模式……在全面建设现代化青山绿水红钢城的进程中,到处都活跃着青山城管人的身影。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近年来,在青山区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在武汉市城管委指导下,按照强基础、优机制、抓创新、重治理的要求,武汉市青山区城市管理执法局在精治、法治、共治、善治上下足功夫,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常态化、智能化水平,为辖区群众营造宜业宜居宜创的美好环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城管力量。

一城秀水半城山,武汉因水而兴,因江而魅。2020年底,武汉启动百里长江生态廊道项目,由两江交汇、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格局造就的魅力江滩,迎来了美丽的嬗变。青山江滩作为武汉首个“江、滩、城”三位一体的生态江滩、湖北省首个“海绵江滩”、国际C40城市奖“城市的未来”奖得主,是百里长江生态廊道项目打造生态化岸线的样板。

如今,武汉市两江四岸江滩滨水空间长度接近70公里,百里长江生态廊道项目涉及长江、汉江约170公里范围,形成了两江水、百里廊、二十景、多节点的空间结构。这其中也包括了2021年启动建设的青山湿地(武丰闸至八吉府大街段)生态综合整治工程。

事实上,青山江滩从“码头林立,砂石遍地,环境污染”的生产岸线,转变为“岸上见江,江上见滩,滩上复绿,青山绿水蓝天再现”的生态岸线,青山区城市管理执法局一直在努力。2020年,完成了4家码头企业的补偿谈判工作,督促临时砂石集散中心完成密闭式船舶油污水、生活污水接收箱安装,持续开展港口岸线联动巡查。2021年,再度担负岸线整治任务:在起于矶头山公园西侧、止于中韩石化码头的大片生态织补区,按照环境整治、环保治理和岸线资源整合工作的要求,全力推进岸线整治工作。

尽管责任重、任务多、征迁难,青山区城市管理执法局永不言败——“看到青山区这些年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更加意识到,要坚定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保护放在首要位置。为青山拉出最美岸线,我们责无旁贷。”

走出红坊里,和平大道两侧灯火辉煌。融自然风貌、工业历史风貌、生态绿化风貌于一体的“和平之心”亮点区块,已成为网红打卡点、青山最“闪”的城市地标。 

走进武钢厂区,烟囱、冷却塔、管廊、线缆整治一新,百余处高耸建筑都绘上了明丽“彩衣”,与路边绿树繁花辉映成章。2021年3月,武钢提出以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为标准,打造生态森林钢厂。2022年目标升级,直指4A级景区。

青山,这个曾经锈迹斑斑的工业老区历经打磨,如今已成为流光溢彩的生态新区。十里钢城的美丽升级离不开青山城管人的砥砺奋进,励精图治。

近年来,青山区城市管理执法局着力主次干道景观亮化建设的提档升级,并逐向背街小巷延伸,串联起二环线、和平之心、红钢城大街三大重点示范片区,补暗提亮,逐步形成了以和平大道为主轴的城市立面景观。

同时,深入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双百”示范工程,多项举措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营造整洁安全人居环境。青山人私藏的“美食天堂”恩施街经过综合整治,墙面修缮、路面提升、灯光亮化等各项工序,散发着浓重的工业元素气息,呈现出冬夜里最热气腾腾的“宵夜江湖”,不一样的烟火气,已经成为武汉新晋网红美食打卡地。

出门“一刮风就一脸灰”,是老青山人最久远的记忆。如今,这种情形早已不复存在,作为武汉市首个山水园林城区,青山区实现了完美蝶变。近年来,青山区城市管理执法局持续推行精致环卫,对标一流城市提升环卫作业标准,全区400余台环卫作业车辆安装北斗定位导航系统,实现了环卫车实时调度、作业轨迹回溯;打造青扬十街、红坊里、一江璟城三个垃圾容器“回家”先行示范片区,实现道路沿线临街单位、门店垃圾桶“退桶入院”,优化作业方式,实施深度保洁,主干道机械化作业率要达到98%以上。深入开展辖区内铁路沿线、行政区“插花”地带环境综合整治,薄弱部位市容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在红卫路街道、冶金街道、钢花街道等人流最密集的区域,一直存在垃圾转运设备陈旧、转运低效率等问题。目前,一个按照“最高标准、最优工艺、最严监管”要求建设的高标准、环保型、现代化集中分类转运中心正在筹备建设,投入使用后,将极大改变现状。

在钢都花园街道123社区,垃圾分类服务中心人来人往,居民将纸盒、瓶子等废弃物投入智能垃圾桶,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100分可兑换2块洗衣皂,积分多的还可以兑米兑油。

该社区垃圾分类负责人介绍,社区住户共1847户,参与垃圾分类的住户已达到95%以上。作为武汉市推荐的两个争创国家住建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示范试点之一,该小区已全面实现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和可回收物回收“全流程”。

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是垃圾分类工作的关键所在。青山区垃圾分类工作通过压实街道、社区、物业公司等单位的主体责任,落实收集容器和收集车辆的足量配置,鼓励推行集中“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打造高质量回收链、开展再生资源“回收进社区”等举措,清理堆积废弃物,变废为宝,形成闭环体系,不断促进垃圾分类这项系统工程的良性发展。

青山区城市管理执法局垃圾分类专班负责人介绍,青山区在各大社区采用1+1+N(一个网格员+一个督导员+N个志愿者)的入户方式进行每周集中宣传入户,辅之居民代表会议、设置宣传栏、组织文艺演出等形式,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正在打造更多像123社区这样的垃圾分类品牌社区,“让垃圾分类蔚然成风”。

截至目前,青山区共有258个小区,18个行政村,总计约20余万户居民开展了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工作。不仅如此,还将新建小区必须配备垃圾分类收集房作为青山区环卫验收的一个硬指标来设置。

花山大道武鄂跨线桥距离区城管执法局指挥中心20公里,桥面6个监控摄像头、桥下66个传感器已安全运行2年。有了这些“千里眼”“顺风耳”, 工作人员在后台就可以实现对桥梁安全的全天候监测,不仅节省了人工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监测工作效率。随着智慧桥梁系统的全面运行,青山区管36座桥梁将全部实现全天候远程监测。

2021年元月,青山区城市管理执法局喊话肇事车辆的视频在网上点击量超过三百万,一货车司机趁夜色将渣土倾倒在紧邻江滩的临江大道,引发网友公愤。货车司机万万没有想到,他的行为早已被智慧城管监控视频拍下。城管执法人员顺藤摸瓜,很快就找到相关责任企业和个人进行了查处。

近年来,青山区城市管理执法局投入700余万元,以高点AR多维监控平台为核心,接入平安城市监控视频,与兄弟单位共建共享,链接6000多路监控视频,实时抓拍,实时调看,建立道路、立面、空中非现场巡查网络,形成了一支全天在线的视频巡查队伍。

出店占道经营、无资质车辆违规运输建筑垃圾、重载渣土车强行冲岗……针对类似“发生时间不确定、发生地点不可控、发生方式多样性、违法现场灭失快”等城市管理类违法行为,加上当事人不配合调查,难以突破“零口供”的情形下,以前城管遇到类似问题都难以处理。


自2020年始推“非现场执法”后,可以在违法行为巡查发现、证据收集、执法文书送达、依法执行、整改后复查等执法全周期工作中,充分利用移动车载监控、执法记录仪、无人机等信息化技术手段,以及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提供有效信息和证据,突破“零口供”,从而建立完善司法支持、律师驻队、信用联合惩戒等保障机制,有效破解城管执法取证难、执行难问题,形成了一套可以复制的“非现场”执法青山模式。

安全生产重于泰山。一直以来,青山区城市管理执法局始终把“燃气安全管理”当成安全生产的头等大事紧抓在手紧扛在肩,通过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切实提高市民的安全意识,增强应急处置能力和事故防范能力,为进一步守牢守稳燃气安全底线奠定基础。

2022年6月16日,武汉市“燃气安全宣传咨询日”活动同时在15个区启动。活动主会场设在青山区钢花村街道恩施街。本次活动的主题是“遵守安全生产法、当好第一责任人。”在主会场——青山区恩施街,到现场参加活动的市民人头攒动、络绎不绝。

来自市、区、街道的燃气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以及武钢(华润)燃气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的职工共80多人齐聚现场,接受市民燃气管理法规及燃气安全使用知识的咨询,向市民发放印有安全用气内容的宣传品,现场讲解演示燃气泄漏报警器的正确选型及安装。

据悉,在当天的宣传咨询活动中,广大市民踊跃参与,宣传效果十分明显。15个区共向市民发放各类“燃气安全宣传单”万余份、印有安全用气提示的宣传品1.5万余件,受理安全咨询与服务1400余项。

2022年夏天,市作风巡查组、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调研施工噪声管控,第一站就选在青山区地铁12号线科普公园站项目现场。

该工地距离最近的居民小区仅10余米,曾收到多起噪声投诉,青山区城管部门指导协调后,施工方在自动冲洗平台、材料加工区、渣土临时堆放点加装隔音罩,现场安装施工噪声智能测噪仪,投诉量下降近七成。

这一降噪“样板”是青山城管实践“一下三民(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活动的工作实证,他们变执法为服务,强化责任担当,围绕存在问题对症下药,立行立改。

此前,园林路和抚顺路交汇处一处在建工地四周居民小区环伺,遭到多起投诉。1月3日上午,城管牵线搭桥,一场特殊的对话会在工地举行。业主诉苦“上有老,下有小,还要工作,需要安静的休息环境”,施工单位负责人诉苦,项目受疫情影响工期延迟,要赶在汛期前完成土方外运和底板施工。得知工地已建成渣土车进出口隔音棚,还将在围墙上设置隔音板、行车道的钢板下放置麻袋,现场气氛缓和,居民代表、施工方、城管和社区面对面建起了四方微信群,表示会在群里及时沟通,解决问题。

湖北省一等功公务员、区城管执法督查大队叶梅陵是那个打破僵局的人,在对话会前,城管部门3次到工地调研,两次召开工地负责人会议,督促施工单位加快整改,落实降噪措施。叶梅陵表示,城管部门既要保障企业生产,助推大项目建设,又要保障居民正常生活,合理解决市民投诉,责任甚巨。他们将继续秉持用服务、沟通、真情解决施工噪声扰民问题的原则,推动企业积极落实“十项工作措施”, 加强检查、督促和执法工作,让企业安心生产,居民安居乐业。

青山区是工业重镇,为助力青山经济发展,青山区城市管理执法局积极主动作为,成立多个专班,强化服务职能,为重点项目保驾护航。这两年,青山区城市管理执法局充分发挥重点物流项目“压舱石”作用,继续推进辖区物流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武汉工业港”策划落地和“青山宝湾国际物流园”投入运营。

畅行后官湖大桥看鸥鹭展翅,过府河大桥观江堤风光,再到青山长江大桥赏天兴洲晚霞美景……武汉四环线沿途跨江越水穿湖,一路是景,被誉为“武汉最美环线”。

东四环(青山段)是“武汉最美环线”六段中开工最晚的一段,2017年7月开工建设。起于武汉绕城高速北湖互通,终于八吉府街道新集村附近,与青山长江公路大桥衔接。作为区政府的全权代表,从组织征地拆迁到施工中大小事项的协调,青山区城管执法局东四环线工作专班克服重重困难、创新工作方法,自始至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桥梁纽带作用。

采取“先腾退后补偿”模式,快速腾退13处施工断面,拆除房屋面积3694平方米,长期阻工的13户均做到平稳倒房,依法补偿。在公安部门的支持下,及时打通困扰东四环线建设的关键施工节点;按照“先倒房后签约”的模式,顺利拆除了四环线化工匝道范围10余家企业厂房。

强化联动协调机制,稳步推进征迁目标任务完成。在拆除挽月中学校办企业厂房时,协调区教育局、八吉府街派出所、八吉府街城管执法中队等,通过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下达律师函督促企业限期搬迁等方式,使被拆迁对象最终同意先行自拆腾退施工断面,成为打开化工匝道范围企业厂房拆迁的一个突破口,带动了其他企业厂房顺利拆迁。

2020年,在东四环线建设的关键施工节点,青山区城市管理执法局完成了征地70亩、房屋征迁19000平方米的任务,及时打通困扰节点,为四环线全线通车创造有利条件。

小公厕关系大民生,市民的“方便”问题方不方便,折射出一个地区的管理温度和文明程度。近年来,青山区新改建公厕103座,全区公厕总量达152座,城区每平方公里7座公厕,超过部颁标准。

在增加数量的同时,公厕建设更加美观,融合中西文化理念,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成为美丽城市的一道独特风景。例如南干渠公园的钟楼造型公厕、武丰闸湿地公园的徽派建筑公厕、八大家简约大气的现代派风格公厕、青山镇的轮船造型公厕等一批独具特色的公厕,深得市民“高赞”。

面子好看,里子好用更关键。一批公厕完成了“智慧”转型,比如和平大道花式坊智慧公厕,厕位引导系统可以在大屏幕上实时显示温度、湿度、氮气、空气质量等,加上扫码供纸、除臭机、红外线电子感应等,带来满满科技感。

“智慧公厕”改造还对洗手台、换气扇、隔断板、指示牌等进行全面升级,提升服务细节。

疫情初期阶段,位于北湖名居的九医院东病区是青山区收治病患、缓解住院难的一处重要场所,要达到收治传染病患的标准,当务之急是实施环境卫生的大清理。

清扫一队支部书记杜利同志一句“我是党员我先上”,让大家瞬间卸下心理包袱,义无反顾地投入战斗,党员干部、环卫工人群策群力,连续三日投入环境清理、物资搬运工作,为方舱医院及时收治患者提供了坚实环境保障。

疫情期间,杜利同志先后7次带领党员、骨干,奔赴方舱医院、康复中心等救治场所展开环境保障工作,为医护及病患提供干净、安全的医疗环境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在他的精心调度下,日常工作如常、全队无一人感染疾病。杜利同志荣获湖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此外,运管所荣获武汉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华明与刘凤荣获得区级先进个人称号。

环卫工人日均2200人次清扫清运保洁净,日均收运生活垃圾350吨,重点区域增设400余个废弃口罩专用收集垃圾容器;城管队员日均200人次巡查控管守秩序;各单位1800人次“地”“空”消杀同时作业……疫情期间,青山区城管系统全员上岗、竭力保障城市运行及交通支撑。

“青松寒不落,碧海阔逾澄。”面对新征程,青山城管扬帆再起航!如今,青山区城市管理执法局紧抓发展机遇,立足青山实际,踔厉奋进,全面推进城市管理各项工作,争取交出一份令人民群众满意的“高分答卷”!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