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区有了个别致的四合院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月25日讯(记者冷靖华 通讯员李运柳)穿过一个狭窄不起眼的小门,走过一条被装饰得色彩斑斓的文化墙,如同农商小院这个小区的名字一样,这个建成已有20多年的老旧小区,从结构上看更像是个居住了20多户居民的“四合院”,里面只有一栋楼围着中间的一块四方井空地,成方框型。

刚刚经过老旧小区改造后的农商小院,引发居民感慨:“小区改造前后变化太大了!” 

1月25日,长江日报记者探访位于青山区和平大道上的农商小院时,被居民打了围:楼道里杂乱无序的“蜘蛛网”不见了,漏水的房顶不漏了。

改造后的农家小院新添一面长长的文化墙。记者冷靖华 摄

“因住的时间长,小区早已老旧,居民消防意识十分淡薄,楼道走廊里到处吊着各种交叉的电线,白色的、黄色的、红色的……密密麻麻,跟‘蜘蛛网’似的,出门就能碰到头。”已在这住了10多年的老居民马俊茹介绍,改造后,所有线路都被装进了专门的线槽盒里,楼道现在变得干干净净的,终于“扫”走了所有的“蜘蛛网”。

改造后的楼道没有了“蜘蛛网”,看上去清清爽爽的。记者冷靖华 摄

记者看到,改造后的楼下中庭,是一片非常舒适的聊天区。地面铺满彩色的花砖,有3个长条的休闲椅和一个可围坐的石桌椅,分布在中间,旁边见缝插针地“插入”了几个晾晒架。

“以前这块地可没法坐人,可别提还想晒晒太阳了。”居民马俊茹告诉记者,小区里电动车多,以前楼下的中庭空地已然成为各家“飞线”充电的停放区,十分危险,“改造后,电动车都统一规范停放到楼栋后面新建的电动车智能充电停车棚,我们才能在这里聊天、晒太阳,特别是这个石桌椅,几个喜欢下象棋的老邻居还要排队占位子呢”。

居民正坐在“楼栋中间的四方井小院里聊天。记者冷靖华 摄

小区的楼栋后面,是一个面积约有300平方米左右的休闲广场。广场上,沿着门口文化墙一直延伸过来的拐角,建有一个可供20多辆电动车同时充电的电动车智能充电停车棚,紧挨着停车棚的是10多个晾晒架集中的公共晾晒区,晾晒区对面是一排装有健身器材的锻炼区,两处的尽头是一个古色古香的休闲凉亭,中间围着大片区域可以打球或慢跑。

楼栋背后被改造成了一个宽敞干净的休闲广场。记者冷靖华 摄

“这是改造后小区里变化最大的地方,也是现在居民们最喜欢的地方。”奥山滨江社区党委副书记张郑介绍,以前这片区域是一片“菜地”和垃圾堆放地,“一到夏天,味道大,环境差,都不想往后走,现在这么大片空地区域可以锻炼,社区还将在这里开展各类文化活动,附近的其他几个小区羡慕极了”。

青山区房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青山区,像农商小院这样规模不大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大约有十几个,都是只有一、二栋楼,居民二三十户。然而,这样的小区要改造得“小而美”,就得靠绣花针精神改出精细化、改出特色亮点,但又要兼顾居民的意见,解决居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编辑:汪宇瑾】

(作者:冷靖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