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明确要求“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赓续红色血脉、弘扬时代精神,武汉市文联、武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特组织文艺评论家,深入剖析反映三大精神的优秀作品。从楚剧《大别山人》展现大别山儿女革命信仰,到美术经典《武汉防汛图卷》《九八英雄颂》定格抗洪史诗,这些作品以艺术化手法再现了荆楚大地的精神风貌,展现了人民在历史关头的英勇与坚韧。
荆楚大地的精神回响——湖北文艺工作者笔下的时代丰碑
■ 陈国和
在长江与汉水激荡奔腾的交汇处,于千湖竞秀的广袤荆楚大地上,湖北以其悠久深邃的文化积淀与不屈不挠的奋斗史诗,熔铸了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这三座熠熠生辉、永载中华民族精神史册的不朽丰碑。这些以血火淬炼、以洪涛磨砺、以生死考验凝结而成的精神瑰宝,早已深深融入荆楚文化的血脉,成为湖北文艺创作取之不竭的源头活水。湖北文艺工作者们,正是这些崇高精神的忠实记录者、深情讴歌者,更是以饱满的热情投身时代洪流,肩负着书写当下、铸造新魂的光荣使命。
精神之光在艺术沃土上璀璨闪耀
湖北文艺创作最深沉、最动人的力量,在于对三大精神内核的艺术化呈现与时代化诠释。大别山精神的星火,在文学与舞台艺术中永恒燃烧。翻开刘醒龙的《黄冈秘卷》,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来书写“老十哥”的革命传奇,以及“老十哥”对事业和信仰矢志不渝的忠诚,晚年对修组织史的重视仍是对信仰的坚守,这正是“坚守信念、胸怀全局”的生动写照;楚剧《大别山人》中桂英与王福将个人情愫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深刻诠释着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话剧《大别山上七枝花》则聚焦七位红军烈属化悲痛为力量投身新中国建设,其“团结奋进”的群像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军民鱼水颂歌。这些作品,让历史的回声在剧场激荡,让信仰的力量直抵灵魂深处。
当惊涛骇浪考验荆楚,抗洪精神的磅礴伟力便在文艺作品中凝聚成不朽的堤坝。田天的报告文学《长江上的惊叹号》定格了“98抗洪”中军民携手、血肉筑堤的震撼场景,成为武汉“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城市精神在危难时刻的磅礴爆发。刘益善的《大堤下的亮嫂》等“抗洪精神”系列创作,则将目光投向洪水中具体的“人”,于细微处见伟大。画家黎雄才的巨制《武汉防汛图卷》,那长达27米的恢宏长卷,以史诗般的气魄全景式描绘了武汉军民抗击特大洪水的壮阔场景,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丰碑。楚剧《滠水英魂》深情讴歌了为救村民牺牲的村支书王美满,电视剧《保卫武汉——抗洪1998》则将宏大叙事与个体英勇故事通过荧屏传递千家万户,让抗洪精神在时代回响中愈发闪亮。
当疫情阴霾笼罩江城,抗疫精神的生命礼赞便成为时代的最强音。集体记忆在《英雄城记》中凝结,这部由173位抗疫亲历者共同书写的史诗,原生态呈现了一线医护的坚守、志愿者的奔忙、市民的互助、青少年的蝶变,筑就了“举国同心”最坚实、最鲜活的基石。李修文主编的《战“疫”书简》则从66封饱含深情的书信中流淌出人间大爱,经由名家声情并茂地朗诵,那份感动直抵灵魂深处。刘醒龙的《如果来日方长》以其亲历者的在场感,冷静而深刻地书写了武汉惊心动魄的抗疫历程。刘诗伟、蔡家园的《生命之证》则致力于全景式记录,为社会留档、为历史存真。话剧《逆行》以近乎纪实的风格和强烈的戏剧冲突,让“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与“命运与共”的人间大爱如惊雷般震撼观众心灵。杂技剧《英雄之城》另辟蹊径,以惊险奇绝的杂技语汇结合现代科技,艺术化再现宏大场景,用身体的力量诠释生命的韧性与城市的顽强。这些饱含深情与力量的作品,共同构筑起记录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凝聚时代力量的艺术群峰。
与时代浪潮同行的坚实身影
湖北文艺工作者,始终将自己的脉搏与时代的心跳紧密相连。在深情记录精神丰碑的同时,他们从未缺席全市全省发展的中心舞台,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敏锐的触角,深度融入各项事业,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有力的推动者。
他们主动服务中心大局。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战场上,文艺工作者深入田野山乡,用报告文学的笔力、地方戏曲的韵味、美术摄影的视角,深情描绘山乡巨变的壮丽图卷,讲述奋斗者的动人故事,为革命老区注入蓬勃的文化活力。“红色文艺轻骑兵”的身影活跃在基层,用精彩的演出丰富群众精神家园,助力乡风文明之花绽放。面对“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时代课题,他们聚焦长江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创作生态文学作品、纪录片、主题美术画作,围绕三峡工程、清江画廊、洪湖湿地等,用艺术语言呼吁生态意识,记录人水和谐的新篇章,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奏响文化强音。在弘扬城市精神、塑造城市形象的进程中,他们围绕武汉“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品格,创作了大量反映城市历史变迁、建设成就、人文风貌的作品,积极参与城市形象宣传,不断提升着湖北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在重大事件的风口浪尖,湖北文艺工作者更是迅速响应、深度参与。回溯“98抗洪”与历次防汛抢险,作家、艺术家们的身影常常出现在最危险的堤坝上,他们采风创作,及时推出饱含热血的报告文学、震撼人心的美术巨作、感人肺腑的舞台剧目,极大地鼓舞了军民士气,凝聚起抗洪的磅礴力量,为历史留存下珍贵的记忆。在惊心动魄的“武汉保卫战”中,身处疫情风暴中心的湖北文艺工作者,在至暗时刻就以笔、镜头、歌声、舞台为武器。除了那些沉甸甸的鸿篇巨制,更有无数即时性的诗歌、散文、歌曲、短视频、摄影作品如春潮般涌现于网络和媒体,记录下无数感人至深的瞬间,疏导着公众的焦虑情绪,传递着必胜的坚定信念,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精神抚慰和舆论引导作用。当疫情趋于平稳,他们又马不停蹄地投入更深度的创作,用舞台剧、报告文学、影视作品对这场历史性斗争进行总结和艺术升华,将抗疫精神永久镌刻。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征途上,他们积极担当。深入挖掘荆楚大地丰厚的楚文化、三国文化、首义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创作出编钟乐舞、汉剧楚剧新编、反映辛亥革命风云的话剧等一大批具有浓郁湖北特色的优秀作品,推动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擦亮湖北的文化名片。
勇担新使命,书写新时代的精神图谱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书写。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湖北文艺工作者肩负着更为光荣而艰巨的使命:成为新时代精神的敏锐捕捉者、深刻阐释者和有力传播者,以澎湃的创作激情记录当下。
他们的目光聚焦于时代前沿的重大课题。要深情描绘中国式现代化在荆楚大地的生动实践,将笔触和镜头对准科技创新的最前沿,深入描画工厂车间的忙碌、科研院所的专注、田间地头的希望、建设一线的汗水,捕捉奋斗者最美的身影,塑造新时代创业者、建设者、奉献者的鲜活群像,描绘高质量发展的宏伟画卷。
他们的根须深扎于人民生活的沃土。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真正沉下去,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关注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梦想追求,从平凡生活的烟火气中,发现那些不平凡的精神力量,书写人世间最质朴的真善美。要敏锐感知社会结构的变化,聚焦新职业、新群体、新生活方式,反映人们精神世界的丰富图景。
他们的探索指向艺术表达的创新之境。要勇于拥抱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AR)、增强现实(AR)、大数据等新技术浪潮,积极探索科技赋能文艺创作、传播和体验的新路径。让科技为艺术插上腾飞的翅膀,创造更具沉浸感、互动性的艺术新形态,积极探索“新大众文艺”的有效路径,让主流价值借助新载体、新渠道飞入寻常百姓家。
他们的追求在于铸造新时代的精神标高。要在纷繁复杂的时代现象中,保持深刻的洞察力,努力提炼反映历史大势、彰显民族特性、体现人民意愿的新时代精神内核。用鲜活的艺术形象和感人的故事,将这些抽象的精神具象化、人格化,使之可感可触。在追求艺术形式精湛的同时,更要注重提升作品的思想深度和精神高度,要立足湖北这片英雄的土地,用饱含中国气派、荆楚风韵的艺术语言,讲好发生在这里的奋斗故事、创新故事、奉献故事,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湖北形象和中国形象,传播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
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是湖北人民奉献给中华民族的永恒瑰宝,是深烙于荆楚文艺血脉的永恒底色与灵魂。回望来路,湖北文艺工作者以深情的笔触和炽热的舞台,铸就了记录与传承这些精神丰碑的不朽华章;置身时代浪潮,他们更以坚实的行动证明了文艺服务大局、鼓舞人民的磅礴力量。面向壮阔未来,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唯有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情系“民之所望”,将根须深深扎入生活的沃土,勇于攀登艺术的高峰,不断开拓创新,湖北文艺工作者才能不负时代的重托、人民的期待,真正成为新时代精神的忠实记录者和有力塑造者。湖北文艺工作者必将以澎湃而永恒的创作激情,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为谱写荆楚大地更加辉煌灿烂的时代新篇,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作者系武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教授)
阅读更多
【编辑:陈明】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