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院落文化报》坚持8年,71岁“硬核编辑”胡曼丽奶奶成为武东街道陆鹞社区的幸福传播者。
让我们一起走近青山这个不一般的奶奶,听听她的故事。
“街坊们,快看看这是新一期《院落文化报》,下一期有哪些好点子,大家提提意见。”这两天,胡曼丽一直在陆鹞社区院落里转,向居民征求报纸稿件线索。
胡曼丽曾是陆鹞社区的老书记,2007年退休后,一直关注社区大大小小的事。陆鹞社区有6个院落,居民中有喜爱种花种草的,有热爱写作的,也有擅长书法绘画的,居民间还有邻里和睦的故事。2015年,第一份《院落文化报》诞生了,胡奶奶从此走上了总编辑之路。
从2015年创刊至今,武东街道陆鹞社区《院落文化报》已经陪伴社区居民走过了8个春秋,通过文字和图片传播党的声音,宣传惠民政策,展示社区动态和风采,记录社区居民生活点滴,用社区报纸打造百姓大舞台。
“八年来坚持办这份报纸,更多的是一种传承。”胡曼丽奶奶提起自己退休之后开始办报至今的感受,她表示:“不能说不辛苦,但是我感觉很值得。”作为《院落文化报》的创刊第一人,从2015年第一期至今,71岁的她现在仍然笔耕不辍,承担着幕后主编的工作,虽然报纸上没有胡奶奶的名字,但是陆鹞社区的人都说,胡奶奶才是这份报纸的灵魂人物,她是真正的“幕后英雄”。
“写身边事,传百家情”是《院落文化报》的办报理念。因为胡奶奶对社区情况熟,人际关系好,她发现社区里有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喜欢写东西,和这些邻里们聊天的时候得知,大家都想让自己的文字上报,有些人还会悄悄给她看。就这样,胡奶奶不断发现陆鹞社区“文化报爱好者”越来越多,并成为居民喜欢看、追着看的邻里文化“金招牌”。
与此同时,胡奶奶还非常关心社区居民生活的点点滴滴,一次偶然在路上听到两位居民讨论灵活就业发放补贴的事情,胡奶奶发现她们似乎对这些政策一知半解,便在社区居民议事会上提议下一期《院落文化报》的版面可以调整,增加与居民们息息相关的惠民政策版块。
每期《院落文化报》印制300份,放在6个院落的门口,一经发放就被居民争相传阅。胡奶奶说:“居民们就喜欢看身边的事、身边的人,大家从报纸上感受到邻里和谐温暖,带动我们社区的文化氛围也越来越好啦。”
“我想让我的儿媳妇上报纸!17年来儿媳妇全心全意照顾这个家,非常有孝心,为家里付出了非常多,因为有了这个好媳妇,我每天都非常幸福。”陆鹞社区居民李细菊拉着胡曼丽奶奶,给她讲起自己的家事。在这个平凡又温馨的小家里,李细菊称赞起朝夕相处的儿媳妇好像有说不完的话,胡奶奶不时地点头,记下这家人的故事。临走时还告诉李细菊:“下期报纸一定专门给你送来。”
为了做居民们想看、爱看的报纸,让文字不断发光,胡曼丽积极发动社区工作者和居民动笔投稿,还带着社区里忠实读者主动收集社区故事素材,建立了专属陆鹞社区的“稿件库”。
“马奶奶说邻居跟她一样喜欢花花草草,有时还给她编个‘花织帽’,在她出远门的时候,邻居经常帮忙浇灌养护花草。”胡奶奶谈起这些社区故事津津乐道,“刘大爷说自己有个象棋切磋搭子,希望社区搞个象棋比赛,壮大象棋爱好者队伍,以棋会友,享受‘棋’乐融融。”
从社区居民的“柴米油盐”到“衣食住行”,精心挑选居民爱看想看的稿件,不仅如此,胡奶奶还会对每个版面内容进行把关,尽可能覆盖社区居民生活方方面面,展现出社区的魅力和活力。
《院落文化报》让陆鹞社区的文化氛围变得更浓厚了。胡奶奶说:“这份报纸促进了我们邻里之间的关系,展示了社区平凡日常的千面人生,大家看了我们发布的好人好事、社区趣事,潜移默化地跟着学习,带动更多的居民为社区发展贡献力量。”
一点一滴皆为暖,一字一句皆是情。《院落文化报》分为文化生活、惠民政策、百姓心声和党风廉政等四个固定版块,其中,居民文化生活版块一直作为“C位”重点推出。
作为这份文化报最早一批读者,社区居民杨建菊颇有感触,“我是老粉啦,这份院落文化报装满了社区的大事小情,社区里的好人好事、居民相聚一起的活动都会记在这份小报上,很有温度和人情味,我们都喜欢。”
△胡曼丽和工作人员拍摄照片。
“我看到刘柏洲手持铁锹扫帚,拾捡塑料袋、铲除“牛皮癣”,对花坛角落、暴露垃圾进行清理打扫。这期‘文化报’必须留个版面给他,宣传起来嘛。”退休党员马莲珍向社区工作者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是呀,我要给老刘点个赞,现在湖畔花园越来越整洁,更有人气啦,我们要向他学习。”居民刘汉菊老奶奶感叹道。如今,越来越多的居民为报纸提供线索,让胡曼丽觉得报纸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大家生活越过越幸福。
陆鹞社区党委书记袁艳红说:“《院落文化报》从创刊到现在,从群众视角办报,我们希望通过这份原汁原味的‘文化报’,打造百姓大舞台,以不一样的‘视觉盛宴’给居民们传递好声音。我们会继续支持胡奶奶,用一份份文化报联结寻常百姓家,汇聚万千邻里情。”
干了8年总编辑,胡曼丽奶奶越干越起劲,她说:“只要居民需要,我愿意一直当好《文化院落报》总编辑,为大家的幸福生活添彩!”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