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钢花”为何先行一步?秘诀在……

打造青山区

“法治为民”示范样板

“法治钢花”

又出圈啦

近日,《武汉宣传》在2023年第19期刊物中刊发了题为《“法治钢花”如何先行一步》的报道,通过4个版面的内容全面揭秘了“法治钢花”为何先行一步的方法。

图片截自《武汉宣传》

接下来

一同去了解

钢花村街道如何打造

青山区“法治为民”的

示范样板吧

行政执法赋权街道后,首吃螃蟹开出全市第一张罚单。

2022年,城市综合管理综合考核排名全市街道第二名;钢花村司法所被司法部授予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今年7月,亢铃调解室被市委平安武汉建设领导小组选树为100个“品牌调解室”之一。

一系列的创新与成绩,见证着青山区钢花村街道建设“法治钢花”的努力。青山区政府主要负责人表示,钢花村街道在法治的轨道内探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走出了一条“钢花路”。

作为青山区“法治为民”的示范样板,钢花村街道究竟是如何先行一步的?

01

行政执法赋权街道

引爆“思想破冰”

“街道是政府的派出机构,建设法治政府,街道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钢花村街道党工委书记巴怡认为,“对于街道而言,思想破冰是关键。”

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是否具备,是否深入,对于各项工作的开展,特别是行政执法的实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这个方面,街道存在着薄弱不足。

从2020年开始,武汉市开始深化街道行政体制改革,区级政府职能部门的部分行政执法被赋权街道,街道成为行政执法主体。

这一改革在钢花村街道办事处引爆了“思想破冰”。

“不懂法、不依法是干不好工作的。”街道办事处一位工作了10多年的工作人员说,“在依法行政上出错,是要被追责的。”

顺应改革大势,钢花村街道从街道的“关键少数”开始,到科室负责人,再到普通工作人员,来了一次“思想破冰”:学习文件、研判形势、商量办法。全街达成了共识,统一了思想。

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到主动学习,法治氛围在钢花村街道日益范围浓厚。“关键是担心出错、害怕问责,法治与每个人的联系更加紧密。”巴怡感慨,“树立法治意识、掌握法治思维,已经成为自觉。”

坚持推动党建引领“法治钢花”建设,不断强化法治政府建设的政治引领,将法治意识转变为具体行动。街道党工委制定《钢花村街道党工委重大事项决策制度》《钢花村街道党工委会议事与决策规则》,不断完善风险评估、公众参与、专家咨询、决策公开机制,确保决策程序规范,2022年召开41次党工委会议集体研究讨论。

建立区内司法、行政执法相关单位共同参与的区域法治联席联建机制,构建“行政执法通报”“行政执法协商”“行政执法联动”“信息共享”“两法衔接”“行政执法培训”6项制度,细化“建立信息联络网”“组织法治联席会”“定期通报与协商”3项举措。

发挥法律顾问在重大事项决策上的指导作用,把合法性审查作为重大决策事项的前置条件。近几年,街道涉及群众利益的友谊大道(青山段)快速化改造工程房屋征收项目、8个老旧小区改造、2个街坊肌理更新等,没有发生个人极端事件和信访问题。

建设“法治钢花”,“思想破冰”是前提,行动是根本。

02

从被动到

主动克服“本领恐慌”

“基层治理现代化,法治是最强大的保障。”钢花村街道办事处主任涂忠汉说,“依法行政这个全新的工作任务,对于街道而言,最大的困难就是‘本领恐慌’。”

目前,街道主动承接新赋权事项141项,其中,行政执法132项、行政确认5项、行政给付2项、其他类2项,涉及城管、水务、卫健、房管、应急管理、民政等多个职能部门。街道综合执法中心从原城管执法的“单科”必须向“全科”转变。

怎么办?

街道建立《钢花村街道综合执法中心全年法制工作培训计划》规范化法制培训制度,每两周开展一次法制培训,创新推出《以案学法》栏目,解析优秀法制案件。以考促学,全街所有正式编制人员参与省司法厅组织的行政执法考试,培育出35名拥有行政执法资格人员,同时,拥有安全生产监管资格人员达25人,占比均超过40%,位居全区街道首位。

在“法治钢花”微信群里,隔几日就可看到先进城市如深圳、上海、杭州、北京的好经验好做法,这是每个人学习后的分享,有的人还会提出自己的思考与问题,引起大家的讨论。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建立《街道行政执法案件办理》等“一揽子”法制工作制度,编纂《钢花村街道综合执法工作制度汇编》及《钢花村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操作手册》两本法制书,不断明晰提升依法行政的法律边界和要义,并不断提升执法能力和法治意识。

规范选人,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招聘中对法治人才招录需求予以倾斜,共招录6名正式人员丰富中心执法力量。同时街道打通交流渠道,将中心4名人员同街党建办、党政办等科室进行“轮岗式”业务交流,增强执法中心人员多方面应对能力。

从被动到主动,从“本领恐慌”到“本领增强”。自改革以来,街道共办理一般案件86件,简易案件56件,总计处罚金额55350元,其中重大案件1件,处罚金额20000元,下达责改501份。并通过同房管、城管等部门联动,办理了第一起对物业处罚的重大案件,作为部门联动机制的典型案例在全市推广。

03

“复合协同”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机制

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8天长假,恩施街游客如织,在一派热闹中,秩序井然,这都得益于精细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

近年来,钢花村街道坚持“复合协同”迭代升级综合执法体系,着力打造钢花行政执法改革“金字招牌”,真正把执法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以“路长制”领衔,做实全域治理。在全市最先实施“路长制”管理模式,运用“1+2+N” 实施路径,将全街划分为9个区域,构建“九宫格”式布局,选派人岗相适的执法人员担任各片区“路长”,吸纳区相关职能部门、社区党员等社会力量参与片区共治,发展城市综合治理“区域圈”,着力打造“一人一域细治理、九域一体优全局”的服务体系。

拓展智能化管理平台,联动网格中心,对当月问题进行数字化分析,厘清下月工作重心;以钢花微邻里为媒介,嵌入“路长办公”模块,让居民享受“掌上服务”。

以“网红街”突破,做亮片区治理。以睦邻党建为依托引进国际化物业公司世贸物业开展承包式管理,以服务为“破山石”,探索基层难点问题治理“最优解”,物业服务公司共开展巡查2000余次,协同治理处置街区问题260余起,为商户上门服务48次,收到临街商户赠送锦旗12面。

通过贴心服务,推促商户实现了从“被动管理”到“主动自治”的态度转变,恩施街的城市综合管理问题投诉率下降了50%,恩施街由昔日的“电视问政”变成媒体竞相报道,已然成为享誉江城的网红打卡地。

以“常态化”落实,促进长效治理。将投诉平台、查控违平台、第三方平台、“路长制”平台交由网格中心进行统一管理,将网格中心打造为基层治理“协调指挥中枢”,以执法促管理,以管理优执法,在街道内部构建“管理、执法、反馈、评价”循环,既减轻基层治理执法压力,也让治理更有“温度”。

明晰“执法队员立案办案——执法中心法制员一审——执法中心负责人二审——街道法制员三审——街道分管领导四审”的法制审核流程,截至目前,共进行行政检查1600余次,无1起行政复议案件。

04

“来钢花·安心办”

优化政务服务

“中心亮堂,办事快。”10月7日,中秋国庆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市民王先生来到装修一新的钢花村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办理个人业务,由衷夸赞。

钢花村街道坚持以民为先,打造“来钢花·安心办” 政务服务品牌,实现从“事难办”到“事好办”,不断推进政务服务运行标准化、服务供给规范化、群众办事便利化。

服务做“乘法”,办事环境更加便民。推进“一门”“一窗”“一站式”改革,实行“六公开”服务,依法依规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办事环节,实行服务承诺制和限时办结制,切实提高办事效率。

优化窗口布局,逐步实现无差别窗口业务办理。开通4个综合服务窗口和1个综合出证窗口,同时设置一事联办、跨省(市)通办、帮代办服务窗口及2个服务专区(老年服务专区和自助网办专区),实现“一窗通办”服务的同时兼顾特殊群体需求。

审批做“减法”,营商环境更加优化。针对医保、社保、人力资源、高龄津贴、工商营业执照、食品许可等高频服务事项,对行政审批工作人员实行AB岗,确保群众办事便利,不跑空路。

建立健全“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容缺受理”“意见回访”“群众投诉处理”等制度,持续深化“一网通办”,认真落实“跨省(市)通办、一事联办”,213项民生事项列入“最多跑一次”清单,2022年办件总量达到67098件,投诉率不足0.005%,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有力,被省级媒体报道5次。

监管做“加法”,政务公开更加有力。全面推进政务公开,配置专职工作人员,完善信息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操作规范及处理流程,及时公开各类信息畅通热线电话、电子信箱等监督渠道。依托湖北政务服务网、武汉智慧平台及中心宣传栏依法公开权责清单、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和办事指南、服务承诺等。加强12345政府服务热线办理,及时回应群众诉求。今年以来未发生群众投诉现象。

05

法治长廊

成为居民学法打卡地

“居民真正知法、懂法、信法、用法,那么我们的法治社会就离建成不远了。”9月19日下午,在钢花村街道北苑社区的法治长廊前,青山区法院综合审判庭庭长王明华对记者说。

青山区法院与北苑社区是共建单位,在协助社区调解居民纠纷中,王明华发现很多居民对新颁布的民法典中涉及居民众多权益的法律条款知晓度不高。经与法院领导商议后,与街道社区共建了一个法治长廊,居民茶余饭后都喜欢到这里转转,俨然成了一个打卡地。

法治长廊将法治理念、法律知识与社区治理充分融合,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活动,以动态普 法的互动性、体验感,着力解决居民因对法律“外行”,想用“法”而“不得法”的问题。

“前不久,社区的两位老婆婆因为漏水发生争执,法官上门讲法,很快就达成了和解,”北苑社区书记张琳告诉记者。

北苑社区居民有5000多人,退休老人特别多。有了法治长廊,有了不间断的法律宣传,今年以来,没有发生一起老人被电信诈骗损失财物的事件。

“调解居民纠纷,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要站在居民的角度看问题。”钢花村司法所亢铃调解室工作人员李永康告诉记者。

前不久,某社区一位老人因看电视忘记关水龙头,导致楼下居民家中渗水,两家为此产生纠纷。调解员在安抚好双方情绪后,第一时间查看现场并拍照留证,然后从情、理、法三个角度做疏导工作,让双方互换角色,最终达成和解。

事情不大,但离不开讲法。

今年暑期,钢花司法所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普法活动——诵读民法典三字经,参加的学生们在有趣的活动中加深了对民法典的认识。“普法,从孩子抓起,进而实现小手拉大手,效果更好。”李永康说。

钢花村街道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实现从“矛盾频发”到“平安和谐”,按下矛盾纠纷排查化早化小和源头预防治理“加速键”。线上“敲门”、线上“回应”,全年接办案件392件,五星评价达87%、三星评价以上近100%, 实现线上线下快速互通协作,及时、有效解决问题。

2023年吸纳省市区下沉单位、“好样的工作队”、辖区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两新”企业共55家,分类签订“三张清单”,把各方力量编入天天敲门组、党员服务队等,持续加大对特困群众、孤寡老人、独居群体关照力度,守住基层治理底线。

“钢花村街道在法治政府建设上先行一小步,对于基层社会治理就是探索一大步。”市政协委员、市社科院副研究员田祚雄表示,“‘法治钢花’的做法值得推广。”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