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就业吸纳能力?”“怎样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选择青山?”“失地农民怎么解决生活和就业问题?”9月6日,青山区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十四次会议,就“劳动就业再就业工作”开展专题询问。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部分区人大代表、区人大常委会社建工委组成人员出席会议。区人民政府常务副区长王清梅、副区长雷敏,区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区人民法院院长王彬林、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莉,区监委副主任胡耀新,人大各街道工委主任列席会议。
会上,区政府副区长雷敏代表区人民政府汇报了全区劳动就业再就业工作基本情况、所做的主要工作及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和下一步工作安排。
围绕推动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改善营商环境、提升就业环境、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等方面,焦绍云等14位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区人大代表开门见山、直逼要害,接连抛出14个“辣味”十足的问题,区人资局等11个部门直面问题、实事求是,谈措施、讲落实,认真应答。
高效办成一件事,
以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保障高水平就业
“足够的市场主体是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前提,请问如何应对青山区市场主体发展活力不足、吸纳就业能力不强的问题?”区人大代表李钢率先发问。
“青山区大企业偏多,吸纳了较多就业人口,而个体工商户主要集中在农贸市场、商业体,由此带来的经济发展总量偏小、质效不优的问题确实存在。”面对问询,区市场监管局负责人直面现实,坦诚回应,并表示,将联合区发改局、区商务局、区科经局等部门,从优化营商环境、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吸纳新就业创业人群等方面入手,在中小企业引进、服务企业发展方面出台惠企政策,全方位、多角度开展惠企行动,主动出击解决市场主体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区行政审批局负责人也表示,将大力开展“云帮办”“秒批秒办”工作,加快智慧政务大厅建设,加快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以高效便捷的办事服务助力市场主体发展。
打破“天花板、玻璃墙”,
以公平准入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民营经济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青山区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公平准入、优化涉企服务等方面有什么新举措?”区人大常委会委员蔡剑明问出了民营企业的心声。
“青山区一直高度重视中小民营企业发展,通过减税降费、加强政策引导和奖励扶持,不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区发改局负责人表示,会后将认真梳理现有项目准入条件,打破“天花板、玻璃墙”问题,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类障碍和隐形壁垒,营造健康公平的发展环境。同时,建立国企、民企定期联席会制度,共享创新资源,完善融资支持政策制度、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培育尊重民营经济的舆论环境。
改善就业环境,
以优渥政策吸引青年人才聚集青山
“高校毕业生选择青山就业和落户的积极性还不高。请问青山区将采取哪些具体举措提升青山就业环境,让更多高校毕业生选择青山?”
“我们创新开展了莘莘学子看青山活动。邀请武大、华科等十余所高校师生代表走进青山,实地在青山江滩、一号高炉和人才公寓上看一看,让他们亲身感受青山的转型发展和生态蝶变。”据区人才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青山区还将在人才培养、公寓安居、职称评审等方面加强人才政策创新,不断吸引新人才、新人口。
招聘进村、送岗上门,
为失地农民解决生活和就业问题
“随着青山区城中村改造持续推进,失地农民随之增多,就业和生活成为摆在眼前的最大难题,请问如何解决?”直击心坎的提问引起与会人员的共鸣。
“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收集企业招聘信息和用工需求,在重点村和还建小区集中开展‘招聘进村、送岗上门’行动,帮助村民选择适宜岗位,促进本地农民实现转移再就业。”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将对具有劳动能力的村民按需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再就业质量和岗位适应能力。同时,加大农业项目招商力度,通过土地规模化流转、引入农业文旅项目等方式新增劳务用工岗位。
会上,常委会委员们对19个单位和部门进行了测评。“一府一委两院”相关负责人围绕统筹优化营商环境与保护劳动者就业权利的关系、推动健全新业态用工综合治理机制、立足监督首责聚焦基本民生保障等分别作会议发言。区政府常务副区长王清梅提出,要扬长避短、众志成城、立足长远、心怀百姓、正视不足抓好就业工作。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杨安指出,区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坚持把就业放在“六稳”“六保”的首位,深入实施减负稳岗扩就业“组合拳”,全区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同时,也要看到,我区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就业法律法规政策宣传不够到位,促就业稳就业等政策措施在一些地方、部门落实还不够到位,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不够完善等问题依然存在,人才引进政策、职业教育质效、就业服务水平等还有差距。
杨安主任强调,要在转变思维观念上有突破,为高质量就业“筑巢”。
要持续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质量,用心用情留住本地人才、吸引外地人才。要兼容并蓄、搞好人才梯队建设。要做好服务、筑好人才无忧驿站。把留住企业、人才作为服务的重要内容,从解决人才各方面的“后顾之忧”出发,落实人才落户、配偶就业、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制度保障,做好“一站式”人才服务,构建全方位、立体化人才服务保障体系。
要在推动经济发展上有突破,为高质量就业“扩容”。
要在重点项目落地和中小企业培育上有所突破,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式服务、集成式审批、一链式帮办,推动重点项目快速落地、投产,通过更加充分的就业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促进的良性循环。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吸纳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发挥钢铁和石化“链主”作用,鼓励“链主”企业“大手拉小手”,带动青山民营企业共同发展。
要在强化技能培训上有突破,为高质量就业“提质”。
要着力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以更全面的社会保障、更好的发展机会、更平衡的工作生活、更和谐的劳动关系等促进更高质量就业。加大对劳动者技能素质培育,强化制造业人才培养培训,促进制造业产业链、创新链与培训链有效衔接。立足青山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第五次经济普查的契机,精准了解企业用工需求,主动对接化工类、护理类、制造装备类、生产制造类等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为企业用工做好人才挖掘和输送,缓解我区结构性招工难的矛盾。积极拓展就业和见习岗位,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政府投资项目、科研项目等设立见习岗位,鼓励重点企业申报就业见习基地,持续挖掘驻区企业优质见习岗位,通过见习岗位,为用工企业培养和输送专业技能人才。
要在提升服务能力上有突破,为高质量就业“加力”。
要深入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湖北省稳就业17条措施、武汉市10项就业举措,推动就业服务质量大提升。针对我区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发展慢的现状,通过对外引进、对内培育等方式,争取在三年内建立1-2个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龙头企业。要为用工企业和劳动者搭建人岗相适的平台,将各类人才的成长与产业开发、项目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让不同专业特长、不同职业岗位、不同能力水平的人才在合适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