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6月30日讯(记者汪甦)“在党50年,白驹过隙。我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基地导弹发射中队中队长,再转业回汉直到退休。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我的成长都离不开党的教育和培养。”6月27日,在青山区新沟街道蒋家墩社区“光荣在党50年”颁发仪式活动上,75岁的老党员段守顺细细摩挲着金灿灿“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随后郑重地戴上。
75岁的老党员段守顺郑重戴上“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记者汪甦 摄
1968年,18岁的段守顺怀揣着对部队的向往,在武汉黄陂应征入伍。“从武汉到大西北,火车走了一个礼拜才到部队驻地。下车一看,北边是积雪的祁连山,南边是茫茫戈壁滩,我才知道被分配到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于部队的特殊性要严格保密,对于执行任务、部队情况,段守顺守口如瓶,“那些年,家人都不知道我在哪里,做些什么”。
戈壁滩上,风吹石头跑,不长庄稼不长草。在艰苦的环境下,段守顺和战友们扎根“拓荒”,一边开垦荒地种菜种粮,一边加强导弹测试、燃料加注、点火发射等技术训练。当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部队士气高涨。段守顺回忆,导弹卫星的操作规程、长达十几米线路图,都要牢记于心,“有时寝室熄灯了,大家打着手电筒躲在被窝里记背”。
令他感到荣光的是,1970年,部队接到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的任务,作为控制系统的操作手,段守顺主要负责观察相关仪器的工作情况,最后把控制系统和卫星连接起来。
“这个任务对我而言,既紧张又兴奋。插上插头,控制系统才能和卫星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而就是这个看似简单的插插头动作,段守顺进行了成百上千次的练习,最终达到“盲插”的境界。
不仅对动作要求完美,他对插头也有细致入微的研究。插头分公头、母头,要对准再插上,但导弹卫星在仪器上运行的震动较大,怎么能保证插头插上不松动?这要通过拧紧保险丝来固定,并且丝芯要扭成漂亮的麻花状,“总之,必须要做到万无一失”。
当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段守顺荣立个人三等功,被党组织列为重点培养对象,并在24岁时光荣入党。
1980年5月18日,第一枚洲际导弹“东风5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此时,已成长为发射中队中队长的段守顺,带领中队出色完成了任务,荣立集体二等功、个人三等功。
“从东方红一号到洲际导弹的发射,我国的航天事业在党中央正确的领导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的14年,段守顺共参加过三种型号的导弹和六种型号卫星共11颗的发射工作,为祖国航天事业作出了贡献。
转业到武钢集团后,段守顺一直干到退休。辗转人事、设备供应多个岗位,始终坚持听党话、跟党走,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毫不退缩。退休后,他拉着家人成为志愿者,积极参加社区值守,坚守初心尽显党员本色。
“我们一家都是共产党员,这份传承,源自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段守顺低头端详胸前的纪念章,感慨地说,这枚纪念章不仅是党对他的认可,更是一份珍贵的荣耀。
【编辑:丁翾】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