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6月24日讯 通过三维立体建模,可提前“看见”平面图纸难以呈现的“错漏碰缺”信息,保证施工质量、提高工效。23日,在湖北省建筑业协会举办的2022年度BIM大赛上,中国一冶“35街还建房建设项目BIM技术应用”荣获大赛BIM技术单项运用赛一类成果荣誉。
获奖团队合影。 通讯员龚鹏达 摄
BIM技术是将原有二维图纸三维化,发现平面图纸难以捕捉的“错漏碰缺”信息,并将模型信息贯穿整个项目周期。35街还建房建设项目地处青山区鄂州街与工业路交会处东南部,是青山区重点民生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住宅楼7栋、配套建设邻里中心、商务办公、幼儿园等生活服务设施。其中,邻里中心包含医疗设施、菜市场、养老设施、体育设施、社区商业等。该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改善周边居民居住条件和城市面貌,打造一站式“数字社区”,助推武汉新型城镇化建设。
青山35街项目实景图。 通讯员杨立飞 摄
该项目地处中心城区,周边环境复杂,各种管线保护难度大,再加上施工场地狭窄,工程工期紧,管理难度大。中国一冶设计院BIM中心、湖北公司发挥BIM技术三维可视化、虚拟仿真、信息协同等功能,使项目工期、质量、安全、环保等各方面实现精细化智能化管控。
中国一冶设计院项目负责人介绍,BIM技术的运用,在提升项目品质过程中全方位降低施工成本。通过模型模拟,发现了原设计图纸施工存在的错漏碰缺问题320项,提前将塔吊等大型设备进出场进行模拟预演。利用综合管线优化技术,解决管线碰撞问题860余项。针对危险性较大的施工工艺,通过三维可视化模拟直观展示可能存在的风险。在保证施工质量前提下,极大提升了项目周转效率以压缩工期;通过模型优化,节约钢筋材料量13吨,机电安装节省100余个弯头。
35街项目动态场布策划图。 通讯员龚鹏达 提供
项目团队还开发了标养混凝土试块养护系统,可以实时记录养护间内混凝土的温度、养护天数等数据,实时上传至BIM系统,达到送检要求后将信息发送至管理人员手机上;开发的爬架传感器系统,通过各类传感器,实时记录爬架的倾斜角度、受力情况等数据,一旦数据出现异常,立即发出警示,安全员能第一时间做出响应。
据了解,本次建筑工程BIM大赛暨第七届全国建筑工程BIM大赛选拔赛,共有来自湖北省101项作品参赛,《武汉市35街还建房建设项目BIM技术运用》成果已被选送参赛。(长江日报记者陶常宁 通讯员龚鹏达 兰春艳 杨立飞 喻秋龙)
【编辑:赵可】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