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9月10日讯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近年来,在青山区委、区政府的关怀和指导下,青山区教育局牢固树立“教师资源是第一教育资源”的理念,坚持管理和培养并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升。
2021年,青山区教育局党委通过铸魂、提能、增效三个方面,着力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实施加快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行动,重点开展师德建设、能力建设和活力建设。在广大党员教师中开展“学史力行创‘三岗’”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党员教师立足岗位,做好常规工作,争创示范岗;攻坚克难,做好改革工作,争创创新岗;冲锋在前,做好急难工作,争创先锋岗,把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的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青山教育在高质量发展中前行。
在党建引领下,青山区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在武汉市教育系统第二届“三类十佳”的评选中,青山区获得三个“十佳”、三个“优秀”的良好成绩。同时,涌现出一大批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最美教师”,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加大教育投入
好学校就在家门口
2021年,青山区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新开武钢三中国际部、吉林街小学江南春城校区、钢城十一中新校址、区一幼江璟城园、区一幼戴家湖园、区二幼北湖名居园、区科幼滨江实验园、青宜居幼滨湖博雅园等8所中小学、幼儿园,新增学位6780个。
武钢三中本部改扩建,东兴洲小学、钢城十三中、十七街坊中小学等4个项目在建及年底力争开工,预计增加学位8700个。
新接收配套园5个,包括绿地香树花城C地块二期小区配套园、白羊佳苑小区配套园、青山樽小区配套园、秀水青城小区配套园、大华锦绣时代小区配套园,力争2022年开园,预计增加学位1260个。
全区建立对口联系学校督查机制、第三方评价机制、专项工作评估督导机制“三大机制”,强化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入学招生行为、收费行为、师德行为“四个规范”,加强工程设备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集体备课“五个完善”,开展师德承诺行动、学校教学管理开放行动、减负增效行动、阳光招生行动、规范收费行为行动、规范教辅征订行动“六大行动”。全区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完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课程文化和环境文化等校园文化五大体系。以吉林街小学的吉文化、市49中学的人文49中文化为代表的系列校园文化品牌,已成为青山教育文化建设的一张张名片。
均衡配置促交流
好老师就在身边
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青山区教育局通过公开招聘、接收免费师范毕业生、人才选调、政策性安置等方式,近几年共引进新教师500余人,一大批优秀青年教师充实到教育教学一线岗位。在持续推进“青蓝工程”“骨干名师培养工程”“名师工作室”等重大工程的同时,注重教师引进、培训,加强师德师风、教学技能、专业成长培训,每年推选开展“青教之星”培育推选工作。充分发挥区内名师工作室、教学教研室、教育学会的平台作用,给予青年教师成长空间,适时物色中层干部人选,加强储备中层干部青年教师培养。
教师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不断优化,高学历教师比例逐年增加,中青年教师已逐渐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中坚力量。全区现有16名省特级教师,享受国家政府津贴1人,享受省政府津贴1人,享受市政府津贴5人,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市十百千人才”1人,市名师2人,市黄鹤英才4人,市级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教师72人,区级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教师443人。
青山区教育局通过推行教师校际间交流、跨学段交流、走教交流,真正实现了“让教师流动起来”,近6年来交流教师共计764人,每年交流教师占比均超过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同时强化专家、名师和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定期讲学支教制度,新提拔的校(科)级干部全部到边远学校任职制度,以及边远学校校长、教师到中心城区学校任职、培训制度。基本达到了“校校有名师,校校有骨干,各校师资水准整体均衡”。
青山最美教师风采展示
全国最美教师 华雨辰
青山区钢花小学“90后”音乐教师,2020年全国最美教师。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她第一时间加入志愿者队伍,开车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为社区搬运爱心物资,在二七长江大桥上值守,到青山方舱医院做播音员……成为最美战疫志愿者。2021年8月,武汉迅速启动全员核酸检测,她再次加入志愿者队伍,奔赴社区为居民服务。她说:“那股力量还在,凝结起来,我们就什么都不怕!”
武汉最美教师 余 婧
青山区钢城第十七小学班主任、语文教师。2020年武汉战疫期间,她为湖北省11万班主任录制“停课不停学”线上培训课程,带领班上的51个孩子坚持写下40万字抗疫日记《从风之舟到春之歌》,迎来武汉“解封”。抗疫日记集被湖北省博物馆、中国教师博物馆永久收藏。部分珍贵的文字被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题写书名《少年记疫》,成为青少年优秀思政读本。2021年9月,她当选武汉最美教师。
数学竞赛金牌教练 邓 晓
武钢三中数学竞赛教练。从教7年来,这名“教学新兵”坚信,“找对了方向,越努力越幸运”。他用热情、智慧和汗水帮助那些学有余力、学有特长的孩子实现人生梦想。2019年,他所辅导的学生袁祉祯获得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IMO)金牌,帮助中国队时隔4年再次夺回团体总分冠军,此时的邓晓参加工作刚刚5年,成为奥数教练仅3年。
“流动花朵”守护者 叶 静
青山区钢城第十一小学班主任、语文教师。有孩子不写家庭作业,她就在办公桌旁支起一张课桌,下班后“陪读”;疫情期间发现有学生上网课常缺席,她就到封闭的村口隔着挡板家访;每一个孩子出现的小小进步,她都用美篇记录下来,文稿接近两万字……她在远离中心城区的学校工作20年,与“流动花朵”结下不解之缘。孩子们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是她的幸福源泉。
全国百姓学习之星 王家太
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生物教师。他勇做教育创新者,带领中学生开展职业体验,开发校本课程,创办学生模拟公司,带孩子们研发生产护肤品、葡萄酒……从教24年来,他努力学习,不断创新教育形式,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进行职业体验,在他们心里种下创新创业的种子,2020年11月当选“全国百姓学习之星”。
“携妻带女”援疆教师 赵 勇
武汉市工业科技学校计算机教师。他带着妻子和女儿去援疆,在华中师大一附中博乐分校支教的3年里,帮助学校打造了现代化的录播室,带领原本只会“背知识点”的孩子开展团队合作、自己动手设计并学会3D打印作品,让他们对信息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指导学生获得创新大赛全国一等奖。
爱岗敬业“班妈” 李凤华
武汉市任家路中学班主任、物理老师。有问题立即解决、不拖过夜;孩子犯错不找家长“告状”;从不给家长发考试成绩,也不喜欢惩罚学生——她跟孩子有个约定:“师生间的问题咱自己解决,不找外援。”从青春到不惑,“班妈”李凤华把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她深爱的学生,所带班级被评为武汉市优秀班集体,所在备课组被评为武汉市先进备课组,主讲的优质课、撰写的论文均荣获武汉市一等奖。
优秀青年志愿者 王 晶
青山区第一幼儿园教师。2020年武汉战疫期间主动报名成为志愿者,奋战在战疫一线64天,一肩挑起全小区3480户居民的生活物资保障,成为万名居民寒冬最贴心的“安慰剂”。其间作为班主任,她还积极响应“停课不停学”号召,用心关爱班级医护人员子女,定期和这些孩子们视频、电话,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2021年夏天,她又投身到社区暑期托管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她曾获得“湖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90后”体育教师 陈 龙
武汉市青山中学“90后”班主任、体育老师。他教调皮的孩子学射箭,用射礼引导孩子遵守规则,把德育搬进了体育课堂。他自掏腰包2万多元购置训练器材,徒手制作训练臂力工具,成立射箭社团教孩子射箭,并引导他们学会遵守规则,从古代射礼中领悟持弓有道、做人要端正的道理。他所带的学生林凯瑞、刘宣以小打大,在2019年青少年射箭世界杯澳门分站赛上摘得U17复合弓组银牌、铜牌。
“备课达人” 周云文
青山区钢城第十一中学班主任、英语教师。她31年来坚守教学一线,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始终如一,严谨求实,兢兢业业。她勇于创新,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学情,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班主任,她注重与学生的交心,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她多次被评为武汉市先进备课组长、区优秀共产党员、区优秀班主任。
潜心钻研教学能手 曾丽晖
青山区红钢城小学语文教师。从教多年来,她一直执着拼搏在三尺讲台上,勤奋躬耕,倾心育人。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套班级管理模式,秉承着“不放弃每一位孩子”的育人梦,耐心施爱在特殊学生上。教学上,她潜心钻研,曾获得青山区五项技能大赛一等奖,武汉市第三届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
“红领巾”引路人 魏 琴
青山区钢城第一小学大队辅导员。她担任学校大队辅导员已有8年多,在学校里,她是少先队员们的贴心人;在少先队大队中,她是拼搏的引领人;在党的红领巾事业中,她是积极的追梦人。她致力于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以红领巾奖章为载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大队、中队活动,教育引导全校少先队员“争做新时代好队员”,在学校少先队大家庭里健康快乐成长。
(撰文:李维波 黄修杰)
【编辑:舒筱 实习生周雨琦】
请输入验证码